概述:
肝硬化(hepatic scler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
肝硬化。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
上消化道出血、
肝性脑病、继发性
感染等并发症。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多种并发症。肝硬化是常见病,世界范围内的年发病率约为100(25~4O0)/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35~50岁,男性多见, 出现并发症时死亡率高。
肝硬化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肝小叶结构破坏及假小叶形成。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结局。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功能障碍(如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门脉高压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及脾功能亢进),晚期则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等,部分病人可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的病因多样,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化学性肝损伤(酒精性、药物性及其它化学毒物所致)、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遗传代谢性等。在我国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酒精性肝硬化也有明显增高趋势。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由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等改变,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临床上可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在我国以20~50岁的男性多见,青壮年的发病多与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及某些寄生虫感染有关。
肝硬化的起病和过程一般较缓慢进行,也可能隐伏数年之久(平均2~5年)。不少病人是在肝硬化的并发症。由肝硬化病人比正常人发病多,据报道其发病率在临床尸解中分别为18.6%和17.7%,肝硬化时解毒功能低下,侧支循环形成后存在于门静脉的促胃液分泌的物质组胺、5-羟色胺均不经肝灭活直接入体循环而使胃酸分泌增加。
②肝硬化时常伴有肝硬化病人肝硬化合并此症均高于非肝硬化者。胆系肝硬化还可合并肝硬化病人中约半数血氧饱和度降低,氧分压下降。不合并原发性心肺疾病的肝硬化病人由于肺血管异常而出现的动肝硬化伴发肝硬化时可并发肝硬化。早期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当出现肝硬化。
代偿期肝硬化症状轻且无特异性。可有肝硬化临床表现明显, 可发生多种并发症。
(一)症状
1.全身症状 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最常见表现,部分患者可伴肝性肝硬化起病方式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如大肝硬化起病较急进展较快, 蜘蛛痣、肝掌少见,肝功能损害较轻,肝功能试验多基本正常。
临床症状和体征:肝硬化一般由肝硬化患者可出现中等量静脉曲张、脾脏肿大,早期肝脏可触及、晚期因肝脏萎缩而触不到。
【病理生理】
肝功能减退(失代偿) 和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发展的两大后果, 临床上表现为由此而引起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表4-14-1),进一步发展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在此重点讨论门静脉高压症和腹水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关于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则放在并发症中一并讨论。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在脾功能亢进时,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常在4.0×109/L(4000)以下。血小板多在50×109/L(50000)以下。多数病例呈正常细胞性贫血,少数病例可为大细胞性贫血。
2.尿检查有黄疸时黄疸。失代偿期约半数以上病人出现黄疸。有活动性肝炎存在或胆管梗阻时,一分钟胆红素增高及总胆红素增高。
(3)血清酶学检查:肝硬化时,常有ALT和AST(GPT、GOT)升高,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代偿期肝硬化或不伴有活动性肝硬化可不升高。
肝硬化约80%以上升高。亚急性重症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MAO亦增高。肝脏以外的疾病如肝硬化病人纤维化形成过程已处于静止或瘢痕期,由于成纤维活力不明显,MAO可以正常。
血清肝硬化失代偿期ChE活力常明显下降,其下降程度与肝硬化的血浆凝血酶原多正常,而晚期活动性肝硬化和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则明显延长,若经维生素K治疗不能纠正者,提示预后欠佳。
(5)肝硬化,研究证明,肝硬化时可滞留10%以上。本试验偶可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现已废用。
②吲哚青绿(ICG):是一种色素,注入人体后迅速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由肝细胞摄取排入胆汁,不经肾排出。不参与肠肝循环。静脉注射0.5mg/kg,15min后取血测定其潴留率。正常值为(7.83±4.31)%。肝硬化时潴留率明显增高可达20%以上。本试验比BSP更敏感,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肝硬化严重时胆固醇酯减少。代偿期或病变不重时,肝硬化较为敏感。
(11)甲胎蛋白(AFP):肝硬化时,由于肝细胞坏死和再生,从而AFP可以增高。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一般在300ng/ml以下,当肝功能好转后,AFP逐渐下降至正常,若继续升高,应警惕有无肝癌的可能。
(12)免疫学检查:
①肝炎抗原及抗体测定: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以及丙型、肝硬化病人中约7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约80%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
②细胞免疫:E玫瑰花结形成率,肝硬化时均降低。可能因T细胞内源性功能缺陷或血清抑制因子有关。
③体液免疫:
A.免疫球蛋白:肝硬化时往往丙种球蛋白升高,尤其IgG增高明显。高球蛋白血症与肝脏受损,吞噬细胞清除能力减低,T细胞功能缺陷,B细胞功能亢进等有关。
B.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在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病例出现某些自身抗体,如肝硬化血清免疫复合物明显升高。
出血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黑便, 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慢性出血,肝硬化病因(参见《传染病学》有关章节)。
2.甲胎蛋白(AFP) 明显升高提示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但注意肝细胞严重坏死时AFP亦可升高,但往往伴有转氨酶明显升高,且随转氨酶下降而下降。
3.血清自身抗体测定 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可检出相应的自身抗体(详见自身免疫性肝炎)。
(六)肝硬化,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而且约1/3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改变的超声图像, 以及脾大、门静脉扩张等提示门静脉高压的超声图像,还能检出体检难以检出的少量腹水。B超可检出肝硬化是否合并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与B超相似,但对肝硬化合并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鉴别及鉴别诊断有困难的其他情况者。
(九)腹腔镜检查
能直接观察肝、脾等腹腔脏器及组织, 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 对诊断有困难者有价值。
(十)肝硬化腹水为漏出液性质,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11g/L;合并SBP时则为渗出液或中间型,腹水白细胞及PMN增高、细菌培养阳性,如前述。腹水呈血性应高度怀疑癌变,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
(十一)门静脉压力测定
经颈静脉插管测定肝静脉楔人压与游离压,二者之差为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反映门静脉压力。正常多小于5mmHg, 大于10mmHg则为门脉高压症。
其他辅助检查:
1.超声波检查 肝硬化时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超声显示均匀的、弥漫的密集点状回声,晚期回声增强。肝体积可能缩小。如有门静脉高压存在,则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厚。
2.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用此法可以确定诊断同时可了解肝硬化的组织学类型及肝细胞受损和结缔组织形成的程度。但如果取材过少,可有假阴性。目前多采用快速穿刺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安全。
3.腹腔镜检查 是诊断肝硬化的可靠方法之一,可直接观察肝表面。典型者可见肝表面结节状、腹壁静脉曲张及脾大。还可以在直视下行肝穿刺取活组织检查。对于临床不能确诊的病例经此项检查可确诊,并可以发现早期病变。
4.食管X线钡餐检查 食管静脉曲张时,曲张静脉高出黏膜,钡药于黏膜上分布不均出现虫蚀样或蚯蚓样充盈缺损,纵行黏膜皱襞增宽。胃底静脉曲张时,钡药呈菊花样充盈缺损。
5.食管镜或胃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食管、胃有无静脉曲张,并了解其曲张程度和范围,有助于对肝硬化病人肝区可见放射性普遍稀疏,不均匀或斑点状放射减低区。用99m锝和113m铟的扫描可见脾脏大小及形态。肝硬化时,代偿期可见肝影增大,晚期肝影缩小,脾影增大。
7.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对肝硬化诊断价值较小。早期呈肝大,密度低。晚期肝缩小,密度多增高,伴脾大和腹水。有人认为可用舌叶与右叶宽度比值来诊断肝硬化,二者比值>65%,肝硬化可能性极大;<6%可能性较小。
8.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术 可反映肝硬化的程度、范围和类型,对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9.经皮脾静脉造影 可观察脾静脉、门静脉及侧支静脉的影像,鉴别门静脉高血压系肝内抑或肝外梗阻引起。并能了解侧支循环的程度和血流方向,为分流术提供资料。
10.肝静脉导管术 可以测肝静脉压,以了解门静脉压的改变。
(1)肝肝硬化初期肝肝硬化发展、肝功能储备减少,则可有肝硬化相关的变化,如AST>ALT,白蛋白降低、肝硬化时因营养不良、吸收障碍以至肝硬化的敏感性与B超所见相似,但对早期发现肝细胞癌更有价值。MRI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但在肝硬化合并囊肿、肝硬化的金标准,特别是肝硬化前期(S3期)、早期肝硬化(S4期)如不作肝穿病理检查,临床上往往不易确定。肝组织学检查对肝硬化的病因诊断亦有较大的帮助。但有明显凝血机制障碍及大量腹水者应慎重。
一、形态学标准
肝脏显著纤维化,再生结节形成,出现假小叶。
二、临床标准
(一)门脉高压症状腹壁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
(二)肝功能不全表现
1.体征:蜘蛛痣、肝掌、乳房增大、睾丸萎缩。
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增高、白蛋白减少、胆碱酯酶降低、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腹水。
4.肝性昏迷。
5.肝脏核素扫描:肝萎缩(尤其右叶),有时左叶增大。
6.CT检查:由于再生结节所致的肝表面不整。
三、形态学上分类
(一)小结节型(相当于过去的门脉性)特点为结节大小和纤维间隔粗细相似,结节直径一般不超过1cm。
(二)大结节型(相当于过去的坏死后性)特点为结节直径超过lcm,但大小不等,最大直径可达5cm,纤维间隔粗细也不等。
(三)混合型大结节和小结节相混杂。
(四)不完全分割型(又称多小叶型)多个小叶为纤维组织所包围形成结节,纤维间隔可向小叶内伸展但并不完全使之分隔,结节再生不明显。
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 葡萄糖 |氨基己酸 |鱼肝油酸钠 |酚磺乙胺 |胶原 |葫芦素 |酚苄明 |人血白蛋白 |特利加压素 |叶酸 |丹参 |硝酸甘油 |三磷酸腺苷 |硝酸异山梨酯 |水飞蓟宾 |冻干人血浆 |去甲肾上腺素 |促肝细胞生长素 |基因重组人脑利钠肽 |生长抑素 |阿仑膦酸钠 |葡醛内酯 |木瓜酶 |半胱氨酸 |氯噻嗪 |垂体后叶素 |胶原酶 |五肽胃泌素 |氯化钠 |曲安奈德 |苯巴比妥 |血府逐瘀丸 |苯巴比妥 |复方醋酸钠注射液 |维生素A |乳果糖 |甘露醇 |大黄zhe虫丸 |复方鳖甲软肝片 |强肝胶囊 |鳖甲煎丸 |肝用氨基酸输液 |多烯磷脂酰胆碱 |甘草酸 |肝得健 |肌苷 |联苯双酯 |硫普罗宁 |磷酰胆碱 |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鸟氨酰门冬氨酸 |肝复乐 |L-鸟氨酸/L-门冬氨酸鸟氨酸 |蛋氨酸 |磷脂 |甘草酸单铵/半胱氨酸/甘氨酸 |水飞蓟宾葡甲胺 |复合磷酸酯酶 |马洛替酯 |苦参碱 |核糖核酸 |腺苷蛋氨酸 |宝灵肝胆护理丸 |熊胆肝泰 |二羟基二丁醚 |茴三硫 |熊去氧胆酸 |考来烯胺 |聚克通 |雷贝拉唑 |双歧三联活菌 |肝用氨基酸输液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 |肌苷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 |去氨加压素 |抗凝血酶Ⅲ |氢氯噻嗪 |氯噻酮 |环噻嗪 |泊利噻嗪 |呋噻米/阿米洛利 |苄噻嗪 |螺内酯 |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 |甘露醇 |依索唑胺 |依他尼酸 |托拉塞米 |乐卡地平 |洛伐他汀 |考来烯胺 |考来烯胺 |维生素A |甘露醇 |曲安奈德 |卡那霉素 |磺胺 |拉米夫定 |硫普罗宁 |肌苷 |斑蝥酸钠 |去甲斑蝥素 |螺内酯 |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 |呋噻米/阿米洛利 |依他尼酸 |托拉塞米 |苄噻嗪 |氢氯噻嗪 |氯噻酮 |环噻嗪 |泊利噻嗪 |甘露醇 |左卡尼汀 |十枣丸 |肾肝宁 |曲安奈德 |中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 |生长抑素[14肽] |去氨加压素 |附桂八味丸 |拉米夫定 |维生素A |曲安奈德 |螺内酯 |曲安奈德 |14氨基酸注射液-800 |三磷酸腺苷辅酶胰岛素 |乳清酸卡尼汀 |二氯乙酸二异丙胺 |六合氨基酸颗粒 |地衣芽孢杆菌 |基因工程干扰素-γ |复方乳酸钠葡萄糖 |复方树舌片 |复方氨基酸(18AA) |复方氨基酸(3AA) |复方氨基酸胶囊 |复方氨基酸颗粒剂 |复方氯化钠 |奥拉米特 |没食子酸丙酯 |甲硫氨酸维B1注射液 |美他多辛 |羟苯磺酸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肝水解肽 |胃肠舒胶囊 |苦参素 |葡萄糖氯化钠 |葡醛酸钠 |贝美噻嗪 |重组人干扰素α2a |门冬氨酸鸟氨酸 |二十五味松石丸 |强肝液 |护肝颗粒 |虫草菌发酵制剂 |
| 胆汁性肝硬化 |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 |腹壁静脉怒张 |腹水 |肝部疼痛 |肝大而硬 |肝腹水 |肝脾肿大 |肝气不足 |肝细胞脂肪性变 |肝星状细胞增生 |肝叶萎缩 |肝脏病变弥漫 |肝脏轻度脂肪变性 |肝质地硬 |黑便 |甲胎蛋白增高 |老年人小腿浮肿 |脉氧合不足 |慢性面容 |门静脉血流郁滞 |门脉高压 |门体侧支循环 |难治性腹水 |尿胆原增加 |膨胀性肝脏搏动 |皮肤为金属颜色或石板灰色 |上腹部包块 |上腹部肿块及腹胀 |身痛 |食欲异常 |手掌及足底发红 |水母头征 |下肢水肿 |小胆管扭曲 |胸水 |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呈进行性增高 |血清铜氧化酶吸光度降低 |血吸虫导致的肝硬化 |血性腹水 |烟酸缺乏 |移动性浊音 |掌跖发红 |